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Connor 欧意交易所官网 2025-07-14 1 0

“经过交警对电动自行车违法乱象的持续治理,感觉交通秩序一天天在变好。现在路上无牌‘电鸡’少了,戴头盔的多了。”家住陈家祠地铁口附近的陈女士,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

去年12月30日,《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电动自行车新规”)正式实施。以此为抓手,广州交警持续推出多项治理举措,加大整治力度,完善交通出行设施,为十五运会营造安全、有序、顺畅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如今,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满半年,成效如何?日前,记者梳理了相关治理举措并实地走访了市内多个路段,一探究竟。

迎全运文明行系列举措稳步推进

电动自行车管理,顶层设计是根本,科学治理是关键。广州持续出台相关规定,并推出系列治理举措,为十五运会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陈炜制图

去年12月30日起,广州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新规,对无牌上路、非法改装等交通违法行为做出刚性约束。新规实施前后,广州交警通过传单派发、商圈大屏展示、快递包裹贴附提示等多种方式,让新规深入城市各个角落,做到入脑入心。

同时,广州交警持续加快非机动车道建设。例如,去年9月,金沙洲大桥出城方向非机动车道全线贯通,一改往日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的乱象;去年11月,广州交警联合相关单位在江南大道-同福东路路口首次打造后绕式公交车站,有效减少混行抢道问题;去年12月,广州交警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在海珠区新港路中大东门路段(西往东)创新试点首条“机非共享车道”。

执法力度持续加大。今年1月起,交警部门坚持“宣传+整治”并重,严查电动自行车闯桥隧、非法改装等交通违法行为。

5月26日起,广州交警等多部门在全市地铁站口周边开展交通环境联合整治行动,对骑行过来停放在地铁口的无牌、假牌电动自行车依法取证后进行扣留。

6月26日起,广州交警将整治范围由地铁站口拓展至主干道周边区域,对骑行过来停放在上述区域的无牌、假牌电动自行车依法取证后进行扣留;同时,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检查和执法,对骑行过来停在外卖站点的无牌、假牌电动自行车依法取证后进行查处。

展开全文

同日,广州交警发布“两个办法”——《广州市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办法》,明确外卖配送等车辆应悬挂专用号牌。

循序渐进、科学的治理举措为广州电动自行车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城市交通秩序的持续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治持续加力有效遏制违法乱象

半年多的时间里,系列举措不断落地、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电动自行车出行是否随之发生了变化?日前,记者实地走访广州多个路段,寻找答案。

5月26日,记者走访黄村地铁站时,曾见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杂乱,不少车辆未挂牌。随着地铁口周边无牌车整治的推进,7月10日记者再次回访时发现,通行和停放秩序得到改善:电动自行车大多停在划线区,无牌、拆牌现象少见。一位在此停车的市民表示:“交警加强执法后,无牌车明显少了。”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7月10日,记者走访黄村地铁站发现,“电鸡”大多停在划线区,大部分车辆都悬挂着号牌。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7月10日,记者走访黄村地铁站发现,周边依旧设置着“请规范停车”的提示牌。

随着整治范围扩大,变化还延伸到了主干道周边。7月10日,记者走访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叉口附近看到,主干道停车区内,电动自行车大多悬挂号牌。执勤交警仍在现场巡查,对个别无牌或涉嫌非法改装的车辆依法查处。

家住附近的陈女士对变化感受明显:“以前‘电鸡’乱停乱放,有的都挤占盲道了,整治后停放有序多了,无牌车也少了。”她认为整治无牌车很有必要,否则出了事故难追责。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7月10日,记者走访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叉口附近看到,执勤交警在现场巡查,对个别无牌或涉嫌非法改装的车辆依法查处。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7月10日,记者走访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叉口附近看到,主干道停车区内,电动自行车大多悬挂号牌且停放有序。

除了现场执法,广州交警还通过电子抓拍设备依法取证,提高执法效能。以解放大桥北往南上桥位为例,安装电子抓拍设备前,电动自行车车主违规驶入现象频发;设备启用后,该点位交通违法率显著下降77%。

打击非法改装同样未曾松懈。针对一批涉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的店铺和个人,6月30日,广州交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集中打击收网行动。当天,成功抓捕目标对象60人,刑事拘留10人,查处违规销售店铺28家。

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陶警官表示,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以来,广州交警持续加大整治力度。截至7月2日,共查处电动自行车涉牌、非法改装、骑乘人员不戴头盔、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上升12.1%,进一步净化了道路出行环境。

道路设施不断完善保障电动自行车“有路走”

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广州交警持续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去年12月,广州交警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创新试点首条“机非共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机非共享车道”46条,累计长度26.1公里。

7月10日,记者走访了海珠区新港西路客村立交至中大东门(东往西)路段的“机非共享车道”。该车道于今年6月设置。设置前,部分电动自行车常在机动车道上随意穿行;记者此次走访时发现,此类现象基本消失。

“共享车道在未新增道路资源的前提下,有效规范了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盘活道路资源。”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秩序设施大队许警官介绍,“机非共享车道”比普通非机动车道更宽,电动自行车更愿驶入,机动车驶入时也会主动降速,双方协调通行;同时能有效避免违停,“机动车一旦在此违停,将导致后方车辆无法通行,这也倒逼机动车车主守法守规。”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7月10日,记者走访了海珠区新港西路客村立交至中大东门(东往西)路段的“机非共享车道”,现场大部分电动自行车会在共享车道内行驶,与机动车协调有序通行。

广州在非机动车道建设上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广州非机动车道里程已达2966公里;今年以来,已在103个路口建设改造非机动车信号灯。广州交警还组织交通微改造,推动广州大道天河北路口、广州大道广园东路口等路口改造渠化岛,开通专用非机动车过街通道、设置非机动车驻足等待空间等。

记者回访了曾因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高发而备受关注的金沙洲大桥。以往,不少车主驶上大桥与机动车混行。7月10日记者现场发现,大部分车主能通过接驳坡道顺畅上桥,进入金沙洲大桥出城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以往机非混行的现象大幅减少。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7月10日,记者走访金沙洲大桥发现,大部分“电鸡”车主在非机动车道行驶。

广州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半年,成效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在金沙洲大桥上桥处附近,交警设置了提示牌。

今年以来,广州交警还在103个路口建设改造非机动车信号灯。记者走访越秀区中山一路达道路口发现,这个车流量较大的T字路口,设有非机动车信号灯及驻足等待区。红灯亮起时,大部分骑行者能在等待区候行,闯红灯现象较少。

政策法规出台、整治力度加大、交通设施完善背后,专家、业内人士怎么看?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黄焕杰表示,路面警力查处与电子抓拍相结合,对引导车主守法起到积极效果。非机动车道建设取得进展,特别是“机非共享车道”的创新,有效保障了电动自行车路权并提升了道路利用效率,缓解了拥堵。

“这些变化离不开交警等部门的扎实工作。”黄焕杰相信,电动自行车交通出行及市场将日趋规范,协会也将加强行业自律,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共同推动出行环境与市场秩序向好发展。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谭国戬建议,未来要持续发力,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完善非机动车道网络;持续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其作为公共交通补充的合理定位。同时,他强调,电动自行车治理需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方能系统性地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文、图 | 记者 郭思琦

评论